[清空]播放记录
视频
79年一直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年代,隐约在父辈口中听说过一些,大概是积攒了数年的考生要挤到一起来走这一遭独木桥,加上当时的高校数量又不多,称之为史上最难考试也不为过。
《我们的岁月》这部影片正是聚焦到这个特殊的年份为我们在荧幕前揭秘那个岁月的烈火青春。很多影视作品中可能会零星带到一些这部分的内容,但作为故事主线展开的印象里还是头一份。
片中最吸引我的一个点就是第一次恢复高考,考生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有已经结婚的,有生娃当爸的,有上山下乡的知青,当然还有作为主人公这样的天才“小学生”也可能会成为你的同桌,如此身份迥异,年龄跨度又大的一群人,住在一个寝室里生活,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想想都会觉得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发生。
本来觉得那个年代大家学习和生活都会很朴素且严肃,但电影里呈现出的是华丽而又充满色彩的,比如大家会传看琼瑶的爱情小说,对着里面的角色cosplay,会在广播站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为同学们当一回选歌DJ,会有选错专业的苦恼,会有追求梦想放弃学业的决绝,会有陪心上人一起淋雨的浪漫告别,更会有CP线错乱的纠缠三角恋。回过神来你可能会感慨,这不就是当今高产的阵痛青春片么,这么说也没错,不过后来听导演采访里分享说,男主的视角就是一个超越自身年龄理解力的一个存在,说话风格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对当时的同学们来说都是一种降维打击,影片中男主毕生追求的理想是可以造出一艘能穿越时空的隧道船,但实际上他就是从现代穿越回过去的“我们”,在电影中作为我们的代言人,总想对年轻时的父母吐槽吐槽、指点指点,体会一次做家长的感觉,这么理解似乎影片中一些超越逻辑的桥段和剧情就也说得通了。
看完后我也在思考,也许影片对那个年代的事实也不是百分百的还原,不然像纪录片一样严肃冷静便也不能称之为电影,毕竟是要融入导演的情绪表达的。不过影片中的高光比调色似乎已经给了我们暗示,电影中的闪白一般是用来表现梦境的,我想导演也是想用这种光影的方式来模拟闪白的效果用一种梦幻感的表达来致敬那个年代“阳光灿烂的日子”,说道这阿宝色、个别角色夸张外放式的演技、经典旋律的气氛烘托、充满梦幻的离奇剧情,有没有《松子被嫌弃的一生》那味了?当然在艺术高度上我觉得还是有距离需要追赶,但有导演愿意做这样的尝试也是好事。
演员部分听导演说也是小成本电影,说实话通篇看到尾没有认出任何一位演员,但我觉得也挺好的,褪去一切滤镜,更纯粹地去感受故事和导演的镜头语言,也许会发现更多细节,总之是一部切入视角很奇特的电影,可以拉上爸妈一起看看,也追问一下他们当年的青春究竟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我们的岁月》是一部动人的电影,也是一部让人能够被青春的力量打动的电影。这部电影回首四十多年前的第一代的高考后的大学生的际遇与生活,把他们的青春的故事定格在银幕上。这是一个关于四十多年前的青春的故事,回到今天大时代的起点,为一路走来的历程留下精神的印记。这是值得珍重的故事。唤醒回忆,寻找青春的底色,召唤过往,探寻时代的风貌。这当然能够激起曾经经历这一切的人的回味与感慨,其实更能够打动当下的年轻一代,让他们看到曾经有过的不一样的青春,也看到过往之中所蕴含的记忆的力量。这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
《我们的岁月》有一个独特的结构,就是用一个少年大学生的眼睛来观察当时的大学的世界。让这个名叫赵以水的天才的十二岁的少年视角来体察青年世界的人生。让这些人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个视角的意义在于他所看到的正是一个刚刚开始进入青春的“不成熟的少年人所感受的那个大学生的群体,他的“不成熟“”其实正好赋予了这个电影一种独特的韵味,正由于这个不成熟的视点,才让故事从朦胧中展现出当时的时代的样貌,从一种“原生态”的描摹中体验和观察。这里有朦胧的感情,有成长的烦恼,有努力向前的拼搏。几位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林林总总,当时的大学由于刚刚恢复高考,有各种年龄段的人,有三十多岁的工作过的成年人,有正当入学年龄的人,也有当时认为的“超常”的少年。这样的组合让大学的班级的生活有着更为丰富的底色。而最初的开放带来的思想的活跃、新的流行文化的展开,社会的新的氛围的形成等等都给了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新的感受和体验。故事也正是在这样的独特的空间中展开,让不同的性格和背景和年龄段的人们在集体的生活中呈现自己的生活。而这里的一切充满着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精神文化的色彩。几个年轻人的个人的选择和走向其实都和大时代的命运有深刻的联系。拖家带口、在生活艰难中努力的“老大学生”,热爱戏曲的文艺青年、志向高远的年轻人等等,一个大学生的群像在这里呈现了自己的形象。电影在这方面的表达相当生动而深入。
电影极为深入地展开了当时的大学的生活的氛围和在这氛围中的年轻人的个体的选择。每个人虽然有不同的道路,但年轻人必须要努力奋斗,克服环境和自身的局限,给自己打开人生的新的道路是基本的共识。今天想来,这些“共识”其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价值所在。每个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其实就给这个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新的机会。当时的年轻人确实是在一种“励志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而这部电影正是给了这样的“励志文化”一个展开的空间。我还记得当时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来中国,在写的诗里这样形容当时的中国青年:“我不能移山,但是我能够发光。”移山可能太难,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却是可以做到的。安格尔为了这些年轻人的努力而感动,也为中国的新的希望而感动。我想。这种“励志文化”其实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年文化的主潮。正是这种激励人克服困难和努力奋斗的文化给了“改革开放”以历史的动力。在我们告别贫困,寻找未来的道路上,这种“励志文化”的意义确实不能低估。这部电影正是把这个大时代的风云和具体的学校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这样的文化的精神能够在电影中得到展示。那个时代的青春的奋斗,艰苦的努力,诗意的感受都通过电影传递给了今天的人们。谢悠导演通过一个个的片断复原了那个时代的同时,也找到了那个时代和今天的连接。我们已经从那个时刻出发,走了这么远,现在回首那个时刻,既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展望,那是整个中国走向今天的开始,回首那个时刻,其实是今天的再出发的内在的动力。七十年代后期直到八十年代直到今天还被许多人怀念的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志存高远。虽然具体的生活的关切是合理和必要的,但为中国、为人类做更多贡献的理想,仍然应该是年轻人树立的目标和方向。过分地关注眼前的一点点利益的得失和物质的损益,其实会使得自己的人生变得狭窄,也会缺少前行的动力。这部电影让我们对于过往有了更多的回忆,也让我们对于用那样一种“励志文化”迈向更高远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许。这是一个让人感慨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人获得一种激情的故事。它值得让人们更多地看到。
#电影我们的岁月# 追忆七八十年代那段青春的记忆,历史的痕迹。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团聚在一起,为了祖国的腾飞和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正是由于众多努力奋斗的国人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影片中出现了好多那个年代的特有元素,也穿插了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有笑点也有遗憾,真正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在一起,只要对方过的幸福快乐就好,或许这就是爱情的最伟大之处吧!影片真心不错,推荐大家观看!
影片结束,从一种荒诞感中重回现实世界,对于我来说,是各种意义上的荒诞。时间所附带的遗忘性,让一些人对于一个年代的记忆逐渐模糊,他们踏着坚实的步子从那个年代中走来,回头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脚浮在空中,现在看来的不正常在那时就是习以为常,反常与正常的交织构成生活的琐碎。
很幸运的是进入电影就遇到了全片最大的亮点,在一个不正常的世界里的不正常的人,他的视角成了我最大的荫蔽,他给了观众选择权,你可以重回那个世界可以怀念可以回忆,或者你也可以只是一个审视者。
演员、台词在这里就不过多评价了,相信观众观影过程中都会有所体会。这里只简单的说几个方面。
首先要提的是影片中出现的音乐和配乐,总体来说比较中规中矩,但是有出彩部分。在这部影片中,与其说配乐服务于电影不如说配乐服务于某个角色,这个角色与配乐的相得益彰扛起了整部影片的音乐运用水平。
其次要说的是道具选择和场景布置方面,能感受到有还原这个概念。不过,更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对旧物的崭新感的独特呈现,真是非常新奇。仿佛赋予了上个世纪的那个年代见所未见的焕然一新的面貌。
再其次是一些亮点,这些亮点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细节,一些值得默默品味充满含蓄之美的细节。它们不均匀的分布在影片各处,不过观众大可不用担心会错过这些细节,导演非常贴心,如果把整部影片比作一条线,这些细节就是这条线上加粗的点,一些每个人都能直白看到的点,每当涉及这些点的剧情,仿佛能看到导演在开口,他在说这个点很重要注意看。
他真的很贴心让大家省去在思考和想象上耗费的时间,他真的很贴心让你还在琢磨的时候就解开了所有谜题送给了你,他真的很贴心让你还在感受细腻情感的时候立刻指挥汹涌磅礴的感情朝你奔来,他真的很贴心在每一个暗示之后把所有的答案大方的送给观众。于是很多人省下了很多时间,他们可以尽情在自己的建筑事业贡献力量,然后我们就看到一座座芭比城堡、迪士尼城堡和秦始皇陵。短短时间这部电影就造就了建筑史、商业史和艺术史上的奇迹。
总的来说,就个人而言,还是有比较喜欢的部分的。一部分是对女性遭遇的呈现,一部分是剧中某个演员在活零活现和年代桎梏中所掌握的分寸感,从而得以塑造了一个记忆点极强的角色。期待在未来更多地方可以看到这个演员的出彩表演。
综上所述,对于我来说,比起称之这部电影为电影作品,我更愿意称呼它为开满鲜花的作业,可惜这些鲜花开在上个世纪,在这个世纪的我无法闻到它的花香只能看到它的形态。
题材是我喜欢的类型,故事讲诉的是78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的故事,人物角色很简单,四种身份片中通过浓烈的光影质感书写了一部曲折婉转的青春赞歌,抒发了那一代人走过的青葱岁月的感伤与幸福,时光倒流到那个年代见证了父母一辈的青春和爱情,很好奇那个年代父母爱情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唯美的画面,纯真的爱情,既纯粹又热烈,既含蓄又真挚,缅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唤醒回忆,寻找青春的底色,这就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散文诗,80年代的氛围感拉满……梨园子弟和根号二贡献了全场笑点
导演把目光聚焦在上世纪7、80年代这一代大学生身上,通过四个性格迥异的人物角色为我们演绎出了那个年代的纯净而美好简朴而又热烈,甜蜜且忧伤的青葱往事,情节充满历史厚重感但基调却很温暖,画面很唯美,情感表达也是既纯粹又饱含热烈,既含蓄又真情流露,缅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就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散文诗,梨园子弟和根号二贡献了全场笑点,据说影片拍摄地就是在共大铅山分校拍摄,家父就是共大学子。总体来说影片很有年代感,引发一波回忆杀~
镜头对着改革开放初期,大学恢复高考,首批大学生们的校园生活。这也是很小众的题材。
故事围绕四个特别的大学生而展开:12岁的天才少年、拖家带口的知青、追求自我的女同学以及出身梨园世家的文艺青年。
大学是个象牙塔,但也是时代的大观园。电影触及80年代的时代脉搏:北岛,舒婷,顾城等人的朦胧诗派的崛起、港台流行歌曲、纯情小说……给人带来了满满的回忆杀。
青春与理想、青春与爱情、青春与奋斗是充满了美好的感觉。导演用了很多光影特写和蒙太奇镜头,描绘诗一般的文艺时代。
电影思考了年青春要如何面对”爱情“和”责任“,无论怎么选择都有遗憾,遗憾是青春的闭幕式。
致敬青春!谁的青春还没点遗憾呢?导演说“遗憾是青春的闭幕式”。我们总会说:如果当初……如果我选择了ta,结局会怎样?可是人生没有后悔药。一位89年的年轻导演,没有用大牌明星,却演绎了如此真实的回忆杀。现场让很多七八十年代的老人激动落泪!
看得想骂街
一场时长84min的热血讲座,开场五分钟开始皱眉,坚持了三十分钟,然后开始翻白眼。整个片子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它的烂是绝对意义上的,任何类似于“年轻一辈没有经历过,我们不怪你,我们可以理解”以及“我看得很感动啊,这些都是我的青春呀”的说辞都极其可笑且荒谬至极的。年轻人并不是只能理解他们经历过的,老一辈也请停止你们的伪善。老一辈所感动的不是电影《我们的岁月》,而是记忆中“他们的岁月”。
太烂了…充满了导演没有意义的臆想,旁白都有病句,我为什么要花两小时看这千奇百怪的烂片…
光影效果不错哒~怀旧感满满,让人心动的不要不要的,很喜欢里面的演员
看着他们就想起了我的那些青春时代,青春就是这么刻骨铭心,满满的都是回忆呀!
还有下部,那就支持一下!总觉得像奶油这么精力旺盛,有才华无处施展的应该自己写诗才对!郭玮洁小姐姐饰演的鹊喜真的好讨人喜欢!初次见面时的白纱披落很唯美!班长这个角色很正派,也很温柔,几次流泪的情绪都顶上去了。《爱的箴言》《又见炊烟》 歌曲好听但是太密集了!几位主要角色的所作所为和之后职业道路关联不是很大。
时光匆匆,那些青春与美好再也回不去了,电影拍的6666……好想进入电影里面跟他们重走青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我们口中那遥远的历史,也许就是长辈那年轻时的岁月,总的观影下来,年龄大的观众会感同身受。
#29届大学生电影节#故事沉稳剧本扎实,以四个人为代表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们的思想和情感提现了时代的缩影。
不知道原小说写的是什么 总之这是一个神话吗 我们都过上了光明的生活 是吗 而矛盾的根源则在于,都是文学的错…………
影片中众多的笔墨都聚集在热血讲座中,班长每一次发表热血讲座时,阳光都格外的充足和强烈。导演别出心裁地使用侧光和背光去勾勒他们站起来坚定的身影,甚至连书本都泛着白色的光芒。
生活感、年代感都太差,故事,人物都显做作,只有女主角给人以美好的印象。一星给创意,一星给女主角。
真的很烂。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主角光环,能让这几岁的小孩也喜欢她。这种三观怎么过的啊。
支持一下
字幕最后感谢共大,很是震惊,那是妈妈的学校。抛却矫情的话语和泛滥的深情,在柔光和暖调中瞥见妈妈大学的吉光片羽。
想看看时代的缩影,结果只是时代特征作为符号功能化的出现,没有看到时代的大潮留给人的改变,歌颂电影,人物刻板,故事神话,没有价值。看到一半还以为是讽刺电影,还在期待结局…
烂片
抛开其中的家国情怀,被根号二和雀喜跨越年龄的细腻情谊所打动!除此之外,没了。对于里面的ZXL式的鸡血和热血感到恐惧,所谓的为了理想和抱负的那股热血也流于表面!导演融入了很多80-90年代的元素,但仅仅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没有太多作用!另外,它很矫情,真的很矫情。。。。
十七八岁的单纯少女正是爱做梦的时候,尽管受到了闲言碎语的伤害,喜鹊自然没有倒下过好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