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邵氏电影 荡寇志

    荡寇志

    评分:
    0.0很差

    分类:邵氏电影中国香港1975

    主演:姜大卫,狄龙,陈观泰,钟玲玲,丹波哲郎,李修贤 

    导演:张彻,午马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贼王之王

    • HD高清

      蔡李佛小子

    • HD中字

      荡寇志

    • HD

      缘份

    • HD

      貂蝉

    • HD

      没有老公的日子

    • HD

      审死官粤语版

    • HD

      吃人井

     剧照

    荡寇志 剧照 NO.1荡寇志 剧照 NO.2荡寇志 剧照 NO.3荡寇志 剧照 NO.4荡寇志 剧照 NO.5荡寇志 剧照 NO.6荡寇志 剧照 NO.16荡寇志 剧照 NO.17荡寇志 剧照 NO.18荡寇志 剧照 NO.19荡寇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梁山好汉浪子燕青(姜大卫 饰)经名妓李师师引见,得到皇帝赦免,梁山伯全伙接受招安,前往南方征讨方腊。梁山军一路连克郡县,同时诸多好汉阵亡。大军攻打杭州城,军师吴用派出张顺(李修贤 饰)、燕青、史进(陈观泰 饰)、李逵(樊梅生 饰)、石秀等七筹好汉先行入城埋伏。李逵在城内打草惊蛇致使杭州全城戒备,燕青使计脱身,石秀为了给义兄报仇与敌将石宝同归于尽。城内其他人活捉方腊之子方天定,史进断后英勇战死。杭州城外,燕青力战南方相扑高手司行方,返回梁山伯大营。大军计划以涌金门为突破口进攻杭州,武松(狄龙 饰)等将领率军攻城,讨伐方腊终成替天行道大业。

     长篇影评

     1 ) 梁山版《渡江侦察记》


    只要看到片头的徐宁、董平攻关以及后来的水战场面就知道张彻对战争场面的儿戏。但张彻、倪匡的聪明,是扬长避短,索性将不擅长的战争场面变成驾轻就熟的武侠对打套路。于是就有了片中燕青、史进、石秀等人打入敌阵,与方腊诸将斗智斗勇的基本主线。俨然就是一出《渡江侦察记》。

    历来原著中梁山诸好汉的结局颇有争议。其中不乏悲壮,但也有不少草草退场。该片尽管相较原著有很大改动,但不无出彩之处。尤其是几位好汉结局的处理,个人认为算是弥补了原著中的不少缺憾。

    首先是拼命三郎石秀,原著中他被方腊的神箭手小养由基庞万春射死。而该片中则是设计成石秀为报义兄杨雄的仇,与方腊手下元帅石宝力战而死。这一是体现原著中石秀对杨雄这位义兄的义,二是彰显了“拼命三郎”绰号的名至实归。

    九纹龙史进在原著中与石秀一起被庞万春射死,同死的还有另四位好汉,简直就是被作者打包处理了。该片中史进则是为了掩护同伴,与敌方元帅邓元觉、厉天闰缠斗,在收拾了厉天闰后,被赶来的敌众围攻力竭而亡。死之前还一手抹去胸前的血污,露出龙头纹身,气场十足。这才像是九纹龙,而不是路人甲乙。

    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历来因开黑店、武艺低末、排名靠后而被读者不喜。我怀疑作者都不喜,因此两人在原著中一是死于乱军之中,一是在短暂的守寡之后被飞刀所杀。名气越小的好汉,死的也就越不明不白。但在该片中,通过孙二娘探消息、张青挂尸体的情节可以看出二人的机敏。其后两人为救燕青以短刃战群敌也可看出二人的义气。好汉的评价不能只看战斗力的,你以为是在打游戏啊。混江湖,江湖经验与义气能少么?至少张青与孙二娘不少。

    黑旋风李逵,在原著里在最后被宋江毒死。虽然个人觉得这个结局其实挺深刻,但铁牛在地下肯定会抗议,认为与其要挂,不如挂在沙场来得痛快。该片中李逵就是废掉大元帅司行方后,重伤而死,也可算是李逵满意的结果。

    浪里白条张顺在原著中也是死在涌金门,因触动警铃被射死在水里,不过他死的作用并不大。该片中张顺化身成董存瑞。进攻的时刻到了,为了不让同志们死在坚城之下,张顺毅然举起水中闸门,虽受数箭而不倒,终于迎来了胜利。不过从宋江他们都是攀云梯上城门,而没有走闸门这点来看,我也不知道张顺的英勇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最后,行者武松与浪子燕青的死就处理得赶场了。可能是因为原著中两位都没有挂掉,所以在片中下手就不那么狠了。一是追赶方腊受伤而亡,另一个是被砍断手臂后摆着造型死去。比起原著中一个浪迹天涯,一个坐守寺庙终老,究竟是少了些意境,多了分突兀。

    综合来看,全剧最大的污点就是李师师的表演。也不奇怪,张彻一向只看兄弟情,无视风月事。相比之下,谷峰虽然出场不多,但大哥的气势就很明显。姜大卫的“大卫式”邪笑依旧经典。狄龙又是跑了一个大龙套。唉,张彻,你偏心是写在脸上的呀。

     2 ) 《荡寇志》还是不如《水浒传续篇》来得恰当

          《荡寇志》实为清朝文人于万春所写的与原著观点对立的小说,而看完本片会明白事实上还是施耐庵版《水浒传》的基调,我大胆猜测一下张彻大导演的想法——他应该是借用了《荡寇志》的书名,这“寇”应该指的是方腊,他的意思是梁山好汉受招安后扫平方腊。
        比起1972年那部《水浒传》,这部电影的动作场面更多,且场场见红,这应该是张彻导演的强项,所以从电影的可看性上来说,这部事实上更精彩。尤其是奉命进城探听消息以图里应外合的七位梁山好汉(孙二娘就当爷们看待了),最后全部战死,且每一位都死得很壮烈
        ——石秀临死前杀死了原著中堪与卢俊义竞争全书第一高手的大将石宝(这个改编得太夸张),
        史进一人赚得南方两位大将(也稍显夸张),
        张青、孙二娘夫妇为提醒燕青免遭包围力战而死,
        李逵杀死南方一位大将、唬得南方守军将士胆战心惊,
        张顺则是成为了左右战争胜负的关键手、用自己的性命换得了大军的顺利攻进城门,
        而燕青则是杀死了南方元帅邓元觉,并协同武松一起活捉了方腊,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武松和燕青——张彻师傅对这两位弟子太厚爱了,本来原著中好好活着的两位因为张导演的意思,居然最后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死得英勇、死得基情,武松的那句:“小乙”让我想起十多年后《英雄本色》里大哥那句:“小马”。武二郎啊武二郎,你的臂膀是为小乙而断呀,你的出现就是为了陪小乙一起英勇牺牲的啊。。。。

     3 ) 肝胆九纹龙

    “一表人才,不似奸佞”

    --不过区区浪子,何言可及奸佞

    谋击杭州,聚歼方腊,基本是从头打到尾,石秀斗闹市,史进捉太子,铁牛两斧断后,张顺力撑涌金门,武松燕青共擒方腊

    斩不尽的小卒,战不罢的元帅,几场动作设计令人眼花缭乱,1V1 ,1V2,1V10,1V100,都颇有特色,放到现在看都不算过时

    尤以史进那场甚是精彩,杖一根粗木,舞出虎虎生风的架势,独挡两个元帅,鏖战多时,斗杀一个,喝退一个,冷看眼前围身小军,横刀在侧,亮出胸上九纹龙肝胆,慷慨赴昆仑

     4 ) 荡寇志

    水浒传第二部是荡寇志,但是与于万春的著作无关,这部就是征方腊,水浒传里惨绝人寰的一段。 片头李师师弹古筝,来一段手部的特写镜头,可是你右手勾抹托像模像样,左手却纹丝不动,哪里弹得出曲子。再说道君皇帝,瘦金体也不用,而且那只手黑瘦黑瘦,也不似皇帝龙手。只有燕青的笛子还算好,至少手型对了。 接着是几段攻城戏,这已是邵氏能做到的极限,几场大战算是有声有色。 然后就是张彻拿手的套路,七位好汉一个个死得其所,石秀史进李逵都是那么壮烈,比较好玩的是那个光头相扑高手,杭铁头还真是实在,第一次和燕青扑,当然比不过,然后要马逃跑,一般都是把人质押上马,跑到敌人追不上再把人质扔下马。燕青放开人质,独自上马,敌人也不追,眼睁睁看着小乙哥跑了。第二次更搞笑,李逵拿着板斧无人能敌,光头冲上前去说:你敢和我相扑吗。李逵说:相扑我只服小乙哥一人。然后放下板斧要和光头相扑。我以为这是光头的计策,目的为了让李逵放下板斧,再招呼手下人一拥齐上,没想到实在人和李逵真的扑了起来,结果是小命玩完。 最后是武二哥独臂擒方腊,狄龙你能不能把手背到后面去呢,藏在衣服里鼓鼓囊囊的,你当观众都是瞎子吗。

     5 ) 哀书终章

    在水浒,这是“至情哀书”的“哀”

    离水泊,下临安,

    为的是与自己的镜像决斗。

    涌金门水战一其实很精彩,

    但没有作为重心

    (全片才1:41:00)

    剧本把故事压缩到入城七人队

    的逐个陨灭

    连上杀太子,出城入城,

    破涌金,擒方腊,

    提住一口气杀下来,

    就像燕青那样,

    根本来不及想自己已经受了

    致命的伤。

    李逵被骗相扑的那段,

    有荒诞和滑稽的感觉,

    把团团大战的节奏打破了一下,

    然后再痛极。

    拍这部,意头真是不太好

    水战二

    便与兄同下松岗去

    便与弟托体共丘坟

    这两个的结局都改写了。

    燕青本来要逍遥在海外,

    武都头要独臂痛独居。

    那么,说不得是改了痛快

    —————以下小姜咯

    枪棍双刀随手格

    飞纵跌扑青燕名

    真·能登秘术·徒手绳索过城墙

    这个和飞刀杀敌

    的惊艳程度我无法排列

    武指们太有创意了

    而主演、助演的完成度又那么高

    双人对战拉个大全景

    自信到不用剪辑

    爽快

    相扑必须单列

    天下第一没办法

    没有李安那么先锋

    (他说120帧最好还不是拍动作片,是拍剧情片)

    但发现24帧就是这么模糊/动感以后

    在痛快截完图以后

    自己拆个台:

    不该截图

    连续动作美如画

    动作明星就该在连续动作里

    电影就是电影

    邵氏佳片

    天亮干活,这一轮

    还有大银幕的《新独臂刀》

    在压轴

     6 ) 英雄本色

       长河落日,残阳似血。
      似乎是对悲剧、死亡、残缺的英雄更为钟爱,这一部水浒传之荡寇志,2005年一个无聊的夏日,一下午之内连看了三遍,就像对大多数邵氏武侠如数家珍一般,张家班一直是个人偏爱,盘肠血战、以一敌百,这样的镜头看过无数次,直到回眸到某一天再度重温《西安杀戮》,方感觉心中最惊艳的邵氏影人还是楚原,惊艳的假布景中,终始间荡漾着波诡云谲与无形的杀戮。
      楚原仿佛是江湖电影中的夜行人,孤灯夜引,酒醒了,仍还在白云深处。张彻是莽撞的江湖客,多少像独臂刀和黑旋风,就是绿林中草莽的豪杰,永远不会像陆小凤和楚留香一般总是得到幸运和美人的眷顾,张彻电影中的人物多少有些类似于俄狄浦斯的归宿,生就是生,死就是死!
      虽万千人吾往矣!
      莽苍苍大雪,浩荡荡雄关,方才是兄弟的埋骨之所。男人能如斯的死,也成所谓死得其所。当年一部水浒,颇爱看的就是征方腊一笔,撇开金圣叹的贯华堂才子书不谈,征方腊一节写的极是奇绝,待到张彻导演将其演绎为英雄本色式的侠义片,观者这才喟然,原来喋血双雄及后来的古惑仔,原来也是张彻武侠片所延伸的吉光片羽。
      回溯大陆之新老水浒,征方腊一节不免一笔带过,若是对此篇有爱好者,不妨一观张彻之荡寇志,片头燕青夜会李师师一笔带过,忽然间刀光剑影,省去了讲古之言,看不见扬子江畔春燕衔泥,却只有苏州城下盘肠血战。张老的镜头语言何尝有拖沓的生离死别,开篇便是多少天罡地煞、死在乱军阵中。这才方有燕青、李逵、石秀诸人,潜入苏州城里,连番血战之情节。
      

     短评

    分不清是武侠片还是战争片。

    6分钟前
    • 热力学第二定律
    • 还行

    燕青自杀小分队,先是石秀跟石宝拼掉半条命被围住自尽而亡,然后史进为了抓方天定被围殴而死,紧接着张青孙二娘夫妇中埋伏寡不敌众捐躯,李逵为了争取涌金门开门时间以一敌百战死,张顺开涌金门而死,燕青追杀方腊伤重而死,全程消失最后突然骑马赶来的武松一来就被砍掉左手,然后单臂擒方腊后坚挺而死

    9分钟前
    • 鲁大师-鲁提辖
    • 推荐

    与原著相比改编不少。一如既往的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却不知为何都如此迷人,让人一遍一遍地重温。石秀的剖腹,史进的临别一语,张顺的魂归涌金门,李逵最后如孩童般的一扑……看张彻我总是不爱深究细节,就只想一次次地感受那些死亡带来的震撼。

    13分钟前
    • inezhynes
    • 推荐

    本片是张彻导演【水浒传】下集,主要讲述了梁山好汉征方腊的故事,张彻继续发挥张家班男儿好汉的特色,阳刚味道逼人来,形象突出盘肠大战,死伤枕籍;每个英雄之死,都令人难忘悲壮。

    17分钟前
    • 听见流星的声音
    • 还行

    每个主人公的形象都是如此饱满生动。

    20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武二郎和燕小乙明明是征方腊后难得善终的两位啊,张导你不能为了CP大业就生生把人家拍壮烈了呀……

    24分钟前
    • 风雨暗花
    • 还行

    每个好汉出场都很有型。死的时候pose都很带感。

    27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1080p#狄龙姜大卫又㕛叒叕秀恩爱了,又㕛叒叕殉情(雾)了!原著里武松和燕青关系有这么亲密无间嘛~武二哥莫不是长了千里眼顺风耳,连千里之外燕小乙有难都能及时策马赶到拔刀相助,可惜刚下马就被断臂了,算是遥相呼应新独臂刀吧,最后又战死在了一块儿,完全把原著魔改了一通,啧啧

    31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一直觉得水浒传就是古人的b级片,血腥暴力,大肌肉男,各种江湖混名和神功,简直太适合张彻了。之前看张彻访谈说到他对水浒传的理解,特别正点,水浒传就该这么拍!

    33分钟前
    • 去皮红薯
    • 力荐

    虽然名字叫荡寇志,其实和余万春写的《荡寇志》不是一回事,这个主要是写征方腊的,而且着重在杭州之战,邓元觉(不是和尚了)、石宝、厉天闰、司行方四个元帅全部登场,也算是热热闹闹了。

    35分钟前
    • 联合帝国
    • 还行

    武松能和燕青死在一起,估计天底下也就张百万一家了。

    40分钟前
    • 喵喵凝
    • 推荐

    荡寇志,英豪之死写就的手札;虽然改动较大,但是每一位的死法,较之原著更为悲壮;谷峰老师的黑宋三,自带城府

    41分钟前
    • 祖萌无双
    • 力荐

    好壮烈,好惨烈。。。。全片从头杀到尾。这阵容真豪华!基本当年邵氏的精英全来了,冲着阵容真是不枉梁山好汉威命也!!!张彻导演对原著好汉们结尾改动真大。。。。。。

    42分钟前
    • 昵称不好取
    • 推荐

    别人叫他小乙哥,你叫他小乙。

    47分钟前
    • Zatoi Zha
    • 还行

    敢情这荡的是方腊之寇。女追男隔层纱,想看看哥哥一身好花绣。给了李修贤颇多戏份,真的跳过水关,帅气逼人。借武松之身狄龙断去一臂,与小乙哥契克契克恰,而荡气回肠反而是孙二娘夫妇。两场相扑设计别致。小乙别怕,铁牛来啦,黑旋风这无条件效忠哥哥的义士战死是一种美,被兄弟毒死是一种叹

    51分钟前
    • 山下猫
    • 还行

    服,真真服了,同人大大可能都不敢这么写。一仗征方腊,燕小乙和武松几乎全程没什么对手戏,却也要在结尾双双赴死,而且死前还相视一笑,那缠绵劲儿比片里那对真正共赴黄泉的夫妻还要动人。别人都喊小乙哥,便就狄龙的武松喊着一声小乙,又是断臂又是死;所以说同台戏少怕什么,导演私心起来谁都比不过。P.S.拍得有那么点群英会的意思,但张彻本子的糙,真的是,英勇都要成坑爹了。

    54分钟前
    • 某J。624
    • 还行

    张彻拍水浒后征方腊的故事简直就是一场"阳刚美学"的暴力意淫,梁山108好汉够他挑着捡着杀掉了,该死的不该死的都是他用摄像机一翻玩味后的大逃杀。姜大卫-浪子燕青,眉一颦,嘴角一翘,李修贤-浪里白条张顺,看起来神似李小龙,樊少皇的爸爸樊梅生-李逵,还有打酱油的狄龙-武松。还行+

    56分钟前
    • 非想
    • 还行

    一个好男子,从生到死,应该有事情是能被记住的,比如赤膊血淋淋地大杀四方。我觉得这是剧中人和导演的想法。

    59分钟前
    • 小匈奴人
    • 还行

    尼玛张胖子居然让李逵燕青武松全领了盒饭!

    1小时前
    • 求诸己
    • 还行

    看到武二郎骑马飞奔而至,张老师的首本名句顿时涌上心头:“我就是来陪他一起死!”

    1小时前
    • 阿眉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