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失常1997

    失常1997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其它1997

    主演:Pamela Gidley,Simon Bossell,Valeriy Nikolaev,Helen Moulder,Norman Forsey,Merlin 

    导演:Tim Boxell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念力

    • HD国语版

      我的女友是机器人

    • HD中字

      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

    • HD

      明日之战

    • HD

      无法治愈

    • HD

      月球奇幻旅

    • DVD

      第九区

    • HD中字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

     剧照

    失常1997 剧照 NO.1失常1997 剧照 NO.2失常1997 剧照 NO.3失常1997 剧照 NO.4失常1997 剧照 NO.5失常1997 剧照 NO.6失常1997 剧照 NO.16失常1997 剧照 NO.17失常1997 剧照 NO.18失常1997 剧照 NO.19失常199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A nature field researcher is investigating the strange extinction of small animals and insects in the area, which indicates that something is wrong. His suspicions are soon to be proven right when he meets May, who lives in a cabin in the forest nearby. May says that her house is infested by small creatures that she thinks are mice or rats. When the couple search the house further, they notice that they're not rodents or insects. They are fast evolving lizards that have the appetite for animals and humans, no matter what size their prey are...

     长篇影评

     1 ) 严肃影评#11:考夫曼的镜子 – 10/10

    <图片1>
    自从在《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里带我们进入马尔科维奇的大脑,在《改编剧本》中制造了双胞胎尼古拉斯•凯奇,在《暖暖内含光》中呈现了清洗记忆的结果之后,世界上能够企及查理•考夫曼高度的编剧已经所剩无几了。因此他尝试作出新的挑战,不仅编剧而且导演了可能是2000年以来最大胆的电影《纽约提喻法》,带我们走进影史上最大的剧场的同时,用最讽刺但真切的方法讨论了人性。然后他突然在影迷视线中消失了,就像他害怕无法超越他2008年的这部作品一样,完完全全地消失了。

    至少我害怕他无法超越这部2008年的作品,因为那直接成为了我心目中的2000以来的并列最佳电影(另外两部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血色将至》,以及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甚至在我心中的历史最佳上也能名列前茅。不少人抱怨《纽约提喻法》无剧情的结构让观众摸不着北,但却没有人会否认它的独特之处,而我则觉得它是2000年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因为作为编剧的考夫曼总有办法用最靠近内心的方式跟观众探讨人类最深层的问题,生与死,爱与恨,转瞬即逝的机会,生命的意义……

    导演杜克•约翰逊/查理•考夫曼

    虽然在电影的长河里注定会被铭记为最有原创性的编写巨人,考夫曼的身高却不及1米65,因此当得知他的最新作品《失常》用的不是真实演员,而是一个个身高30厘米的玩偶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或许他只是玩腻了大家习惯了的电影画面,决定要去挑战一下定格动画;又或许他觉得在过往作品中对演员们的控制还不够,所以这次启用任由他摆布的玩偶。

    又或许他只是想颠覆他自己的杰作而已,因为《失常》跟《纽约提喻法》在很多意义上都是截然相反的两部作品。《纽约提喻法》的场景是一个覆盖纽约市的剧场,而《失常》的大部分时间仅仅局限在一个辛辛那提的酒店房间里。《纽约提喻法》讲述了主角悲喜交集的一生,而《失常》仅仅描述了主角平凡生命中的一天。《纽约提喻法》讨论了人生命中所有深层而富有哲理的问题,而《失常》表达的,可能仅仅是每个人心里面龌龊的一面。但是他们都盖上了考夫曼的烙印,因为无论他们的背景相差多远,考夫曼都能用最靠近真实生活的方式直击观众的内心。

    最真实的人性,这是考夫曼每次都在探讨的问题。

    <图片3>
    《失常》讲述的是客服专家迈克尔•斯通(大卫•修里斯配音,哈利波特里的卢平教授)巡回演讲旅程中的一天。而在辛辛那提这无聊平凡的一天,他见到的人包括话痨司机,包括他久久不能遗忘的前女友,包括豪华酒店那些让人厌烦的服务人员,包括爱他的酒店经理,包括远道而来听他演讲的观众。而那些玩偶组成的场景,真实而细致得无懈可击。比如计程车上的计程表真的一路在走动,比如主角肥胖的肚子真的那么的下垂,比如酒店房间里的装饰真的跟现实中一模一样。有趣的是,跟这些精确无比的玩偶相比,每个人脸上的接缝却特意没有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覆盖起来。考夫曼说这是制作团队从一开始就决定的做法,因为他们不想遮掩观众看到的这些人物仅仅是玩偶这个事实。

    然后考夫曼给我们开了整部电影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玩笑,那就是所有这些人的声音都是一样的。不仅仅是这些人,还有主角的儿子,甚至妻子。电影里除了主角以外的所有人都是由经常跟考夫曼合作的演员汤姆•诺南配音的,而他仅仅根据角色的性别进行微妙的声音调整。但观众很快就会注意到整个电影的所有人声都是一样的。路人聊天的话音充斥着整部电影,让人心烦。至于导演这个选择的创作意图,除了显而易见的为了表达显示生活的机械重复以及乏味之外,估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而其中一种看法,当然是因为要突出主角自身的问题。这位客服专家,在讲座的时候给大家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楚。然而在他的世界里,其他所有人的脸跟声音都是一样的。考夫曼总喜欢跟观众们玩文字上的游戏,而他尤其喜欢研究的则是各种精神疾病的文字游戏。《纽约提喻法》的主角叫科塔德(Cotard),对应的是科塔德妄想症,一种患者以为自己已经死了的精神病,因此整部电影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生与死。到了《失常》,主角入住的酒店叫做费格利(Fregoli),对应的则是费格利妄想症,一种患者相信身边的人都是由同一个人扮演的精神病。考夫曼希望用一种玩笑的方式给观众说这个主角自己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他是一个自大的人,因为他觉得全世界的主角只有他自己,其他人都是乏味无趣的;他觉得所有其他人都有问题,而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才是最大的问题。但谁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呢?现代社会中我们甚至被反复告知,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当然是主角,其他人当然只能是配角。所以难道这不是最平常不过的想法吗?电影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巧妙地把这个世界最极端的一面呈现在大家面前,交由观众自己做决定。而我,只觉得这个世界太恐怖了。

    <图片4>
    在男主角的世界里,唯一能与普通人分辨出来的声音来自于他的粉丝,丽萨(詹妮弗•杰森•李配音,神一般的配音)。而她的出现,拯救了正要把自己的脸撕破,处在崩溃边缘的男主角,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存在。但是在温存过后,在那段比任何真人演的电影更真实,甚至真实得让人尴尬的温存过后,男主角再次忍不住给丽萨挑毛病,而丽萨的声音,她的脸谱,也不可避免地逐渐变得跟其他所有人一样。但难道这不就是平常生活中最寻常普通的爱情故事吗?每天都渴望遇见那个最特别的人,最后却在跟伴侣的互相挑刺中结束一段恋情,这不仅发生在玩偶的世界里,更是我们每天的亲身经历。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一帮被考夫曼全权掌握的玩偶,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我们荒谬而真实的生活照射给了我们看。他没有发表评论,因为他明白这只是大家生活的常态,所以把理解的权利交回给观众。实际上,观众们对电影同一个情节的不同理解与体验,恰恰是一部伟大电影的标志。可能你会为男女主角最后的分开神伤,因为你也才刚刚抱怨完恋人,似乎看到了丑陋的自己。也可能你习以为常,因为你明白眼前的这一幕是如此的真实,因为你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痛苦。还有可能你完全不为所动,因为在你的世界里这种跟恋人分享自己意见的做法才是最合理的。一千个不同的人眼中,对考夫曼的故事一定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因为这些故事都是我们自己生活赤裸而诚实的投影。

    这面考夫曼镜子的高潮,同时也是《失常》里最大的“迷”,当然是观众在电影结束后对丽萨是否真实存在的疑问。如果你是一个乐观的人,或者是为男主角的思想感到无奈的人,或者是当他挑刺的时候会觉得遗憾的人,可能会希望丽萨是真实的,因为你会希望无论男主角多么的失常,多么的缺陷,总有那么一个人可能会把他拯救出来,可以让他改变。而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或者如果你仅仅是为了把拼图一片片拼好,你可能会定论丽萨不是真实的,她只是那只性爱娃娃,因为电影有太多伏笔指向这个结论了。然而写到这里,我觉得仅仅把观众们的看法归为这两类,本来就是对这部电影的不尊重。考夫曼塑造了这些奇妙的世界,就是为了让拥有不同经历的人,根据自己不尽相同的切身感受去理解同一件事,进而更好地反思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就是人性的体现。到最后,我发现这部2015年最具有人性的电影,竟然连一个真人都没有。


    至少我觉得丽萨是真的,或者只是我宁愿相信丽萨是真的。但是突然想到主角的名字叫斯通(Stone:石头),我不禁打起了寒颤。因为石头是没有感情的,因为石头是冰冷的。去你的考夫曼,我已经失常了。

    还记得以前影评们总是夸张地说“这是你从来没见过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吗?

    我跟你说:这真的是你从来没见过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呢。

     2 ) 反常的天堂

    Fregoli delusion,弗雷格利妄想症,一种认知错觉的精神病。临床表现是患者会认为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的化身和伪装。
    Fregoli最早出现于1927年的医师报告,名字取自意大利一位善于快速变的演员Leopoldo Fregoli。

    所以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声音一样的让人陷入恐怖的无聊和虚空的窒息。

    生活孤独而冰冷。快乐转瞬即逝。爱是反常。
    放不下的旧爱和一夜情的新欢,你在那一秒那一夜以为的你终于找到的那个与众不同的能够将你拖出死境的今生之爱的天使,在下一个日出之后还是化为令你退避三舍心生厌烦的恶心。
    所以她和她和她和她没什么差别。所以这座城市和那座城市和别的土地没什么差别。

    就像Cavafy说的:
    没有新的土地,没有别的海洋。
    没有渡你的船,没有别的道路。

    最绝望的不是彻底绝望,而是你不肯死心总以为还会有奇迹发生救世主出现在眼前,可结局依然是如同过往的千百次的幻灭。

    她叫Lisa,她说她特别喜欢他书中的anomaly这个单词。他于是叫她Anomolisa。在一夜情一拍两散之后,她说,anomolisa在日语里,是上帝之天堂。

    也或许,那一夜的反常真的是天堂,至少他一度听见了看见了本以为不存在的不同的声音和天使的脸庞。

    Charlie Kaufman新作,木偶定格动画,改编自舞台剧,众筹资金拍摄而成。
    应该是2015心中第一,不是因为刚刚被奥斯卡提名,而是在那部当年看了多少次都依然几乎泣不成声肝肠寸断的《暖暖泪含光》之后,又一次让我辗转难眠。

     3 ) 蚀骨的落寞,浓烈的忧郁。

    被考夫曼这个心思细腻的悲观主义者击溃了。一见钟情大约就是如此:世界是灰色的,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面孔,用同样的声音说着同样的话。(发觉这个设定的瞬间大概是今年最奇妙的观影体验。)这时她出现了,声音就像天使,只有她和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不同。但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梦吧,是吗?为什么没有人旗帜鲜明的站出来讨厌那些打着爱情的旗号猎取新鲜诈骗真心,事后还一副受害者状痛苦的男人们啊!电影最后丽莎写下一封傻且天真的信,道出无意义的真谛:这个世界,痛苦的人,就算有高的阶级能轻易获得一切,但依然痛苦;善良的人,被骗被伤,平凡没有光彩,快乐却是真的。
       故事普通,形式却异常有效,考夫曼用千篇一律的声音和面孔来重演当年《纽约提喻法》中的绝对孤独,但震撼和深度也随着简单化的形式弱了许多。开头的信件与结尾的留言形成精妙回环,此时的Lisa又演变成十年前的Bella,所有的非同寻常都在陌生的面纱被揭下的一刻速朽。影片整体给人一种怪诞的不适感,也许是源于定格动画的滞后和僵硬,也许是源于人物面部细节的高仿真,也许是源于统一声音的设定。让人联想到《迷失东京》和《在云端》,讨论的命题仍是人类的永恒孤独和抵抗庸俗的徒劳尝试。Lisa变成常人的过程是让人绝望的,似乎象征着所有的美好都是转瞬即逝。
       蚀骨的落寞,浓烈的忧郁,我和世界之间隔了一面厚重的城墙,无意打破,不愿挣脱;没有哪个个体与自己完全合拍,没有哪个心灵完全共振,没有谁能体察到任何一个其他人所处的困境和焦虑,人人都是孤岛,这真是最最绝望的事。

     4 ) 编剧大大查理·考夫曼 |《失常》

    这几天没看电影,瞥了几眼关注的一些电影公众号,发现有好些标题都是关于《失常》,但还没来得及看(这些文章)。不过仍然想讲一下查理·考夫曼。

    自作者论在上世纪50年代形成并流行开始,认为“电影为导演一人核心创作意志的展现,导演为电影的中心”的观点广泛流行。作者论盛行,加上荷里活这个明星制造机,配备好流水线式的产出模式,编剧们在这行业里这椅子想必也坐得不太安稳自在。进电影院的观众们充其量也不过是知道几个大明星,看得多的厉害点的多知道几个大导演,又有谁能记得住剧本作者的名字。最明显的就是奥斯卡里导演、主演、配角都是放人名出来,然后到了剧本就是电影名代替了。(可怜今年#OscarSoWhite话题中躺枪的Creed的两个白人编剧,好不容易提个名容易么。)

    荷里活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会圈一班业界高管投票出“剧本黑名单”,选到的本子都是质量上乘而且未经拍摄,盛产颁奖礼电影。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电影拍得好都是导演的功劳,拍得不好那就是剧本差。其实我认为编剧在产业中的确是没有被重视起来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营造一下编剧这口饭,就算是在荷里活的万丈光芒中,也并不容易吃的氛围。于是乎当你看过鬼才编剧(兼导演)查理·考夫曼的电影,你就能知道这个人是有多么的了不起。

    看考夫曼的《失常》是个巧合。一般来说,动画片都是我实在是没选择的时候才会看的类型。即使皮克斯今年的《头脑特工队》得到盛赞,我还是觉得他们是时候要稍为脱离自己的“安全区域”了——至少往不同的方向尝试下吧?年复一年的弱智鸡汤路线,我反正是受不了的。就算是日韩系,也是缺了点“人”的情绪。事关人的微表情是很难在动画类别中被复制的,即使做出来了,人为感也很强烈。可是这些细节在电影中却是强烈的要素,你不知道当这些细节和台词、世界观、舞美等等碰撞之后会产生怎么样的化学反应。好坏也都是有趣的部分。

    说回《失常》。我不知道《失常》是个动画,所以看到男主Stone是个小人偶的时候还是有些惊讶。故事讲Stone去出差的一天,很简单,也像很多人的一天一样,过得很乏味。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面孔、一样是男人的声线。突然间,这种乏味好像太猛烈了,压得人透不过气,于是Stone开始找出口。在最后,Stone好像找到了正确的另一半,可是激情过后第二天醒过来,她一切的无关紧要的动作都令人烦躁,最后也是褪成了男人的声音。《失常》的表现手法也是新鲜而贴切的,虽然不及考夫曼之前的剧本惊艳,但是面对奥斯卡这一大班子白人老男人,讲一个老男人突然的空虚为刹那激情来开脱的故事,料想必然很对他们的胃口/人生路径。

    考夫曼的剧本一向出人意料,鬼斧神工。考夫曼作品,全是ACE级别,而且从2008年的《纽约提喻法》开始,考夫曼貌似开始导演/编辑两手抓。我仅看过《改编剧本》和《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前者讲一个编剧想剧本的故事,写得实在是太屌,印象非常深刻;后者世界观一绝,无法解释,看过方知。如果是对剧本写作有兴趣的话,人物对话必须看昆汀;但是如果想学习“如何让观众记忘记导演只记得你”,那就非考夫曼天马行空惊为天人的本子莫属了。考夫曼的剧本是有点难懂,但是回味无穷,可以一看再看。(虽然我并没有。)

    这篇东拉西扯的,其实也就是想安利下考夫曼。也是给自己个提醒,哪天得把《纽约提喻法》补了。
                    

     5 ) [FW] ★榮獲本屆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

    麥可史東是丈夫,是孩子的爸,還是備受尊敬的作者,著有《讓你更能夠幫助顧客》,卻深受平凡的人生所苦。有一次他到辛辛那提出差,即將在客服人員大會演講,入住弗瑞格里酒店那一晚,邂逅了食品公司的客服代表麗莎,這位恬靜的女子能夠讓他暫時擺脫失落感,很可能是他這輩子的真愛。這個美妙而溫暖的故事,挾帶著荒謬和詼諧,出自鬼才導演查理考夫曼(《紐約浮世繪》)和杜克強森(《廢柴聯盟》第二季耶誕特輯)之手,珍妮佛傑森李、湯姆諾南、大衛修里斯獻聲配音,卡特伯威爾跨刀製作配樂。天才導演查理考夫曼以黑色喜劇和超現實定格動畫,刻劃出一位男性的午夜靈魂夢迴,印證了考夫曼深厚的編劇功力和原創實力。

    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的首部動畫作品,可以從2005年開始講起。當時查理考夫曼和柯恩兄弟,為作曲家卡特伯威爾的實驗劇場寫了有聲獨幕劇,在紐約、倫敦和洛杉磯巡迴演出。卡特伯威爾為了這幾齣獨幕劇,籌組室內樂團現場伴奏,再搭配擬音師馬克柯斯坦左的特殊音效,總能吸引大牌明星共襄盛舉,其中查理考夫曼的獨幕劇《希望離開劇院》,更請來霍普戴維斯、彼得丁拉奇和梅莉史翠普擔綱要角,柯恩兄弟的獨幕劇《外科醫師》仿效以前的廣播劇,舞台上幾乎沒有佈置,演員直接坐在高椅朗誦台詞。洛杉磯巡迴演出期間,由於時程安排不佳,只好臨時把柯恩兄弟的獨幕劇,換成法蘭西弗瑞格里的獨幕劇《安諾瑪麗莎》,法蘭西弗瑞格里其實就是考夫曼的筆名。

    舞台劇《安諾瑪麗莎》是勵志演說家麥可史東的故事,這位英國紳士跟妻兒住在洛杉磯,巡迴美國各地為客服人員演講,有一天在辛辛那提短暫停留,邂逅了他的忠實書迷麗莎海左曼,一位不善交際的業務代表。舞台劇演員陣容有珍妮佛傑森李、湯姆諾南和大衛修里斯,當時執行製片夫妻檔凱斯考爾德和潔絲考爾德(《神祕訪客》、《下一個就是你》),正好坐在觀眾席品味這齣戲。凱斯考爾德說:「我很喜歡舞台劇《安諾瑪麗莎》,這集結了電影手法、管弦樂和特殊音效,不僅能夠讓人感動,也觸及孤獨與愛的主題,以及身為人的本質,這些都是千年不敗的題材,我不禁考慮把它拍成長篇動畫。」

    動畫工作室Starburns Industries創辦人迪諾史坦默托普勒斯,拿到《安諾瑪麗莎》的舞台劇劇本後,立刻著手改編成電影劇本,這將是查理考夫曼的首部動畫作品,也是Starburns首次進軍大螢幕。Starburns創立於2010年,堪稱劃時代的製作公司,專門製作定格動畫和傳統2D動畫,曾以《廢柴聯盟》第二季耶誕特輯《Abed’s Uncontrollable Christmas》,贏得艾美獎角色動畫傑出成就獎。《安諾瑪麗莎》的導演兼製片杜克強森,曾參與迪諾史坦默托普勒斯的動畫專案,被選為《安諾瑪麗莎》前進大螢幕的重要推手。杜克強森說:「迪諾有個節目告一段落,我們正在考慮接下來的計畫,他手上剛好有查理考夫曼的劇本,而我又是考夫曼的大粉絲,二話不說就加入了。」製片羅莎崔恩(動畫《機器雞》)也加入這個創作團隊,跟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聯手合作,把《安諾瑪麗莎》改編成動畫。

    查理考夫曼有個怪癖,他喜歡留白讓觀眾自行做結論。查理考夫曼、杜克強森和羅莎崔恩,在募資網站Kickstarter成功募得資金後,就開始廣邀定格動畫專家,把主角麥可史東和麗莎海左曼的磨難和苦痛化為動畫,刻劃出他們在弗瑞格里飯店發生的點點滴滴,舞台劇本幾乎原封不動搬上大螢幕,查理考夫曼表示:「角色都一樣,演員都一樣,劇本都一樣,幾乎一模一樣。」杜克強森補充:「這齣舞台劇本來就有改編成動畫的潛力。」

    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聯手合作,賦予《安諾瑪麗莎》獨特的風格。除了借助羅莎崔恩的定格動畫長才,還網羅雕塑、模具和鑄造、服裝、髮型設計、佈景製作、佈景和木偶動畫等專家,為每個鏡頭調整小人偶的動作,並且完成精密的紀錄,他們還請來攝影指導喬帕瑟瑞里。雖然《安諾瑪麗莎》是動畫作品,但故事背景都是再平凡不過的現實生活,舉凡主角所穿戴的服裝,旅館的套房、走廊、酒吧和會議室。

    《安諾瑪麗莎》製作團隊對每個細節近乎苛求,盡量把故事場景做到逼真為止,有些設計師專門負責微乎其微的細節,例如閃亮的眼睛、粗糙的質地、厚實的雙手。查理考夫曼說:「我們希望人體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人偶體積很小,動畫師必須小心調整動作,讓那些眼睛彷彿有了生命。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角色有了靈魂和感情。」然而,製作團隊卻不掩飾麥可和麗莎等角色的臉部縫合線,這有別於一般的定格動畫,以數位手法修飾前額和下半臉的接縫,形成更光滑的擬人面孔。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偏好不修飾,以呼應麥可史東的存在困境。查理考夫曼說:「你注意看大製作的動畫片,他們都會在後製階段,把人偶修到完美無缺,看起來跟電腦動畫毫無差別,但我們不想抗拒素材的本質,這同時是一種象徵和隱喻。」

    動畫版的配音員,也是舞台劇的原班人馬:珍妮佛傑森李、湯姆諾南、大衛修里斯。《安諾瑪麗莎》的聲音不同於其他電影,查理考夫曼只說他很滿意原班人馬:「我們聚在一起拍這部戲,大家全力以赴且樂在其中,這完全憑藉著一股熱情,就如同回到高中戲劇社,每個人都是發自內心而來,所以才會令人感動,我還想跟這些人再瘋狂一次。」

    執行製片凱斯卡爾德,早從2012年開始參與《安諾瑪麗莎》,他看完舞台劇版本後,跟查理考夫曼、杜克強森和Starburns團隊相談甚歡,隨即投注大筆資金。他本人也是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的粉絲:「我看完《變腦》就被查理考夫曼收服了,杜克強森《廢柴聯盟》第二季耶誕特輯也是上乘之作。卡爾德的製片公司Snoot Entertainment,製作過五花八門的電影,恐怖片、紀錄片和電腦動畫不一而足,但定格動畫倒是初次嘗試。凱斯卡爾德說:「我們很想嘗試以前沒做過的類型,定格動畫、查理考夫曼和Starburns的夢幻組合,根本令我們無法抗拒。」

    《安諾瑪麗莎》跟查理考夫曼其他大螢幕作品不謀而合,無論是《變腦》、《蘭花賊》、《王牌冤家》或《紐約浮世繪》,這些經典電影描述令人難以忘懷的悲劇主角,不幸的靈魂無盡忍受著超現實的黑色喜劇,《安諾瑪麗莎》片名大玩雙關語,突顯查理考夫曼對文字遊戲的熱愛,探討考夫曼深愛不已的主題,例如孤立、孤獨、憂鬱、沮喪和對關係的渴望。

    對考夫曼和強森來說,把《安諾瑪麗莎》搬上大螢幕,最大的挑戰就是把聽覺作品付諸視覺。查理考夫曼說:「這部作品有一些隱喻,需要觀眾自行領會,我們不想把事情說得太白,這時候如何透過圖像來詮釋,就變成漫長而繁複的過程,隨著有聲獨幕劇逐漸淡化,電影於焉成形,一切端視什麼想呈現在螢幕上,什麼想留存在觀眾心中。」

     6 ) 失常 Anomalisa 简评

    迷失,沉闷,绝望渗透进了每一帧总让人觉得不自在的画面和每一句同种声音的台词。除了中年危机的自己,旁人的面孔都诡异地一副模样,旁人的声音都无趣地是一种嗓音。这种了无生趣的生活一直持续着,直到Lisa的出现和变异。然而,那一段涟漪太短暂,留下中年的自己迷乱了心智,彻底失常,而后又回到死水一般的境地。纵然外界喧嚣纷扰,心中却连崩溃呐喊的力气都没有了。末了,心底仍旧是一番绝望到底的死寂。

     7 ) 辛辛那提的心灵疙瘩汤

      麻木的感觉,像一张被自己腻烦的脸,恐惧是它的注脚,难道要承认我并未有何与众不同吗?成功人士男主角的忧虑,在于根本无法认同自己宣扬的成功价值。他想卸下这身皮囊,却又避不开周遭目光。迈克尔·斯通擦擦镜子,人要靠他人的评价来认知和建构自己。
      当他人的评价千篇一律,他人的面孔也趋同一致。没人真正理解自己的结果,让自己也失去对自己的准确评估。过去的爱人贝拉或许是特别的,因为他在她的心中曾经与众不同。可惜时过境迁即是大梦一场,更无怪自己眼里的缪斯,也会随日常琐碎而沦为庸常。被所有人爱慕追求得无处可逃,使得死去或者反倒是最好的梦。区别是有的梦会醒来,而有的梦不会。
      电影《失常》处处具备梦的特质,定格动画令仿真人物的行动显得笨拙而夸张,声音的处理触及心理惊悚,叙事在模糊的片段间随意跳跃,影片或如它所说的生活本身,都仿佛一场永远无法醒来的梦魇。

    造型:他人之颜与无脸之眼
      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片的《失常》,是因《纽约提喻法》、《改编剧本》、《暖暖内含光》闻名遐迩的影人查理·考夫曼的首部定格动画作品,也是奥斯卡动画奖历史上首部R级电影。
      被划为R级,大概主要由于影片中一览无余的露点和床戏。但与一般真人演绎的情色意味不同,粘土的质感、动画的处理让欲望的成分减弱了。真人被捏成粘土,而粘土的动作一如真人,又仿佛人被物化的隐喻。此处的裸体或性爱段落显得荒诞不堪,带给人黑色幽默般的不适感。
      这段床戏也实在太长太完整,固然不是中年危机的男人持久能力好,事实也不是。而是不同的摄影角度,让每一个动作细节都被陈述和放大。联合导演杜克·约翰逊提到,这样做是为了让这个场景尽可能写实,不显得可笑,加之一些技术问题,这十来分钟的床戏拍了六个月之久。动画的确可能让严肃行为变成笑话,想想乐高能不能合理地完成这些事,就知道它有多难。
      尽管《失常》的制作已经极尽流畅精细,但粘土动画仍然区别真人,时时出现卡顿、滞涩、缓慢的感觉。人物像是用旧的机械,或者快没电的播放器,可能存在灵魂和生命,但死气沉沉。在造型上,本片稍做扁化处理,角色呈现出五头身的比例,尴尬的滑稽取代了捧腹,就如不可嘲笑残疾人的道德审判。相似的对身体和空间极其敏感的不安元素,出现在邪典形象的日本玩偶身上,以及地下仓库里,为什么要驾驶高尔夫车的荒谬问题。
      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所有人脸上的那道裂痕,从眼角蔓延至脑后。在制作上它完全是可以规避的,因为丰富的人物表情很快告诉观众,这条裂缝并非作面部动作之用。它从一开始就诞生一种忧虑,一种机械感,让这张脸仿佛变得可以拆卸。人是不是一直被某种面具遮蔽,影片在后面的段落里恶狠狠地揭穿了这个谜底。也因如此,丽莎脸上恐惧见光的伤疤,却有了独特不凡的意义,使她在声线以外,进一步区别于所有他人。

    声音:他人即地狱
      除了丽莎和男主角斯通,《失常》中所有角色的声音都是一样的,这是影片最为人称道的处理之一。这比所有其他人的脸都是一样的更令人不安,因为毕竟他们还有头发和装束的不同。尤其是妻子、小孩子等角色都以成年男人的声线张口讲话时,奇诡的体验,在影片不愠不火的叙述中见怪不怪,失常才是常态。
      男女主角的配音演员分别是《哈利波特》中“狼人卢平”的扮演者大卫·休里斯,和刚刚上映的《八恶人》中的女囚犯扮演者詹妮弗·杰森·李,剩下其他所有人的配音则由汤姆·诺南完成。三位亦是《失常》最初版本的有声独幕剧的演员,2005年查理·考夫曼就创作出这一剧本并在洛杉矶上演,电影版几乎完全延续了院线剧中的台词。
      片名Anomalisa,由异常Anomaly和丽莎Lisa两词拼合而成,在片中被女主角解释为“上帝的天使”,究竟有没有这个说法尚待考证。但正如两词融合而生出新意义,依靠不同声音的混杂营造氛围,是此片弗一开场就奠定的基调。在飞机上、在办公室、在演讲现场、在家庭聚会中,无论梦境内外,《失常》提取出城市人群习以为常的各类公共场合,给它们贴上荒谬的标签。每个独立人的语言变得不再重要,群体性的接受更近似于催眠,主角斯通作为一位布道者,自然深陷喧哗与骚动的乌合之众中。“可是这些人我并不认识。”在一片表面祥和的气氛里他说。
      陌生是失常的前奏,现代科技让人接触到了本不该接触的太多人,似乎变宽的人生却仿佛不着边际的大海。影片多次表现陌生感,来自口音不通的异地人,来自各类职业的工作者。究竟去动物园和吃辣椒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斯通的无奈却是出租车司机的慷慨。
      为此《失常》不遗余力地向观众展示着此类莫名的细节,众多打酱油的配角只出现一次,比如男主角在窗口无意看到对楼正在自渎的小白领,又如梦中上楼梯撞到的举着餐盘的服务员。这些似乎不重要的人,他们的头脑里同样装着一个世界,同样有着无数历史,每天目睹这些隐藏在面具后面的世界和历史,不得不让人对自我的种种价值产生怀疑。因此尽管主人公所患的是替身妄想症,但就旁观者观众来讲,能够见证这些被同质化的人原本的多样性,才是被害者心理惊悚成立的前提。
      最惊悚的一段当然是清晨的咖啡桌旁,斯通对丽莎的凝望,镜头配合以正反打主观视点,将观众视线缝合其间,眼睁睁看着美好消逝、痛苦蔓延。在配乐方面,影片主要使用钢琴乐和弦乐,结合一些电子乐元素在其中。在高潮时刻突如其来的啸叫,也像听了指甲划黑板、铁铲刮砂锅一样不和谐。令人心头发麻,《失常》的目的就达到了。

    叙事:真作假时假亦真
      尽管有套层结构的引入,《失常》的叙事还是相当简化,故事主体就发生在一个夜晚到清晨,讲述一个并不离奇的出差猎艳故事。但在这之间,人们已经看到主角斯通的全部过去和未来。借由回忆中的贝拉之口,观众得知斯通年轻时是怎样背信弃义,成为今天的模样。伴随丽莎来自远方的祝福,以及斯通回到家中的见闻,如此的生活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改变。
      不足一日的集中叙事,却产生了代表过去和未来与两个女人的瓜葛。最离奇的是在此前心心念念的过去,竟然可以忽然就被取代。《失常》这一做法,简直有了安东尼奥尼《奇遇》的神韵,丽莎是在斯通寻找贝拉的时候偶遇的。转眼,寻找贝拉的任务就被抛之脑后,回忆的影子也不再出现。或者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来到辛辛那提,他又怎会念及贝拉的旧情。往事只不过被困在辛辛那提,并没有随着男主角环游世界。
      最初这部作品被设计成40分钟的短片,因此在最终的版本中,似乎有些不够过瘾,影片就结束了,尾声段落也略显匆促,令人意犹未尽。但这样的戛然而止,却恰恰回到了《失常》梦境的本性。闹钟响了,刚刚惊心动魄的故事都不再记得,生活还是这样,保持微笑继续过。
      入围最佳动画片,自然是本届奥斯卡的一大亮点。但《失常》想要获奖,或许不太容易。它最有竞争力的对手《头脑特工队》,也是一部探讨精神的动画电影。要是进入《失常》主角斯通的头脑里,大概那五个主导情绪的小人,都已经死掉了吧。

     8 ) Anomalisa

    A movie that everyone lonely heart must watch it.

    No human being can be the one we always dream about. And never will be. The life is huge concealing. Watch this movie, make your day blue.

    PS. No it wasn't all about his middle age crisis. It was something everybody is experiencing /experienced.

     短评

    威尼斯评委会大奖(好久没有动画入围了!),这个故事只能用动画来表现,把主观用到极致了(只有最后一个是客观镜头!),但是这种极简相信也是工期问题(考夫曼明明是极多主义的……)。考夫曼拍什么都脑洞如此大,这也是他拍什么都一片叫好的原因啊。

    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配音处理有趣,一夜情动心的女人声音才是女声,但当她开始谈论生活的那刻,声音又快模糊变成其他大众那样粗糙。#大叔有点快#

    12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观影时一直把男主想象成乔治克鲁尼

    1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影片整体给人一种怪诞的不适感,也许是源于定格动画的滞后和僵硬,也许是源于人物面部细节的高仿真,也许是源于统一声音的设定。让人联想到《迷失东京》和《在云端》,讨论的命题仍是人类的永恒孤独和抵抗庸俗的徒劳尝试。Lisa变成常人的过程是让人绝望的,似乎象征着所有的美好都是转瞬即逝。

    18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蚀骨的落寞,浓烈的忧郁,我和世界之间隔了一面厚重的城墙,无意打破,不愿挣脱;没有哪个个体与自己完全合拍,没有哪个心灵完全共振,没有谁能体察到任何一个其他人所处的困境和焦虑,人人都是孤岛,这真是最最绝望的事。

    1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对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对所有的旮旯暗角腌臜毫不留情,统统曝光,但也正因如此,观影过程太难受了,包括人物造型,实在是部超超级难看的好电影。

    20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丧且孤独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B】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块能用真人电影表现吗?”,考夫曼对世界的怀疑在动画形式下显得更荒诞了

    26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这部诡异的动画片讲述的,正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如果只想着诗和远方,眼前的一切都必然苟且”,“觉得眼前一切都是苟且的人,不是因为太热爱诗和远方,而是因为他自己就苟且”。我怀疑这是查理.考夫曼的夫子自道。虽还是他一贯的脑洞,带着墙裂的个人风格烙印,只不过比起

    31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尺度最大的动画片,中年危机,有点闷。

    34分钟前
    • 月下独酌
    • 还行

    被考夫曼这个心思细腻的悲观主义者击溃了。一见钟情大约就是如此:世界是灰色的,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面孔,用同样的声音说着同样的话。(发觉这个设定的瞬间大概是今年最奇妙的观影体验。)这时她出现了,声音就像天使,只有她和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不同。但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梦吧,是吗?

    3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为什么没有人旗帜鲜明的站出来讨厌那些打着爱情的旗号猎取新鲜诈骗真心,事后还一副受害者状痛苦的男人们啊!电影最后丽莎写下一封傻且天真的信,道出无意义的真谛:这个世界,痛苦的人,就算有高的阶级能轻易获得一切,但依然痛苦;善良的人,被骗被伤,平凡没有光彩,快乐却是真的。

    4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查理·考夫曼首部人偶定格动画(还是限制级的),获2015威尼斯评审团大奖。一个人前是成功学大师人后则孤独而疲惫的中年男人的一夜情故事。千人一面与千人同声的呈现方式更彰显出了主人公对交际的厌倦,如此颓丧而失落。纵使是唯一具有女声与特异面孔的Lisa,也终究在阳光下失掉了新鲜的底质。凶猛炽烈的激情在死水一潭的生命中耗散得太快,徒留异域的人偶面面相觑。短暂的失常注定要堕退为恒久的庸常。(8.0/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考夫曼的剧本依然将绝妙的呈现方式与几近残酷的精准和悲观结合,深深潜入心碎、孤独与恐惧之中。以为特别的人能为乏味沉闷的日常赋予某种意义,她却在一场噩梦后渐渐溶解在千人一面的灰暗世界中。毕竟孤注一掷地想从他人身上寻找幸福,是多么不可能的一件事。

    47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垃圾,就算获得了奥斯卡也不能说明啥。

    48分钟前
    • 比多
    • 还行

    世人皆病态,人身变换症,爱是一缕光,总在寂寞时;千人一声,孤独如你,不要入戏太深,也不要脱离人生

    51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较差

    看海报小图,以为查理•考夫曼生动地刻画出赵本山的近况。

    5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这是部用声音来表现的电影,千篇一律的低沉声音中出现女声,激情过后也消逝了,结尾部分的丽莎的声音以及日本娃娃声音是女声,只能说幸福都是幻梦,而孤独却是永恒。

    5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故事普通,形式却异常有效,考夫曼用千篇一律的声音和面孔来重演当年《纽约提喻法》中的绝对孤独,但震撼和深度也随着简单化的形式弱了许多。开头的信件与结尾的留言形成精妙回环,此时的Lisa又演变成十年前的Bella,所有的非同寻常都在陌生的面纱被揭下的一刻速朽。

    6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已婚老男人约炮无知女粉丝的故事,失常不过是中年危机的代名词。迷失东京+在云端,细节赞但三观乱,最后居然虎头蛇尾就结束了。这是史上第一部限制级定格动画吗?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