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孩子们2011

    孩子们2011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韩国2011

    主演:朴勇宇,柳承龙,成东日,朱进模,成志娄,金汝珍,朴秉恩 

    导演:李圭满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出租车司机1976

    • HD

      新边缘人

    • HD中字

      流浪者之歌

    • HD中字

      杀人依赖

    • 冲锋队之怒火街头(国)

    • HD

      明明

    • HD

      暗杀风暴

    • HD中字

      生活多美好

     剧照

    孩子们2011 剧照 NO.1孩子们2011 剧照 NO.2孩子们2011 剧照 NO.3孩子们2011 剧照 NO.4孩子们2011 剧照 NO.5孩子们2011 剧照 NO.6孩子们2011 剧照 NO.16孩子们2011 剧照 NO.17孩子们2011 剧照 NO.18孩子们2011 剧照 NO.19孩子们20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91年3月26日,韩国大邱。就读于城西小学的5个男孩子结伴上山,从此一去不回。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虽然警方出动上万搜查人员,却始终一无所获,孩子们的下落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4年后的一天,风光无限的电视制作人姜志胜因涉嫌造假而被总部流放至偏远的大邱,孤高气傲的他发 现当地的人们依然关注那起已为很多人遗忘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为了早日翻身,姜志胜与一直关注此案的黄教授携手,沉疴多年的案件似乎有了新的转机……   本片改编自发生在1991年韩国大邱的真实案件,该案件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失踪少年的尸体于2002年发现。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

     长篇影评

     1 ) 导演设计的剧情故意悬疑

    看了“青蛙少年案件”真实材料,完全没有提到孩子父母可能是凶手、凶手可能是个宰牛的屠夫这两个因素。那么有理由怀疑,这两点纯粹是导演为了电影情节好看故意设计的悬疑,以引发社会关注。这在电影拍摄简介中说到过,本来有顾虑不想接拍,但是家属希望拍摄引发关注。
        那么父亲的不正常表现也就纯粹是瞎编的了。母亲的电话疑问,在片子中已经在结局时对记者说清楚了,两口子都知道也收到了无数假冒的电话,只是为了让警方重视查案,才故意说是孩子的声音。如此而已。可如果电影真得拍摄成这样毫无线索的情节,就太单薄没什么看的了。所以,要没事找事的编剧情。这中间,为什么陀螺玩具会在4年后还在院子中的过道上,不合情理,没有编圆了。至于为什么父亲偷窥教授,可以解释为是教授的“智子疑邻”,为了证明自己理论搏出位的心态不正常。
        如果真有一个警察确认无疑的嫌疑人,没证据也能通过调查逼出证据。影片中他跟踪威胁了记者女儿,继续逼迫他就会有更多暴露。哪会是影片中毫无办法这么憋屈。
        为什么将凶手设计成宰牛屠夫这样一个角色呢?真实材料中有几个要点:现场尸骨中没有毛发和牙齿,这些都不易腐烂,如果是第一现场没道理不存在,所以怀疑是第二现场;三具尸骨中的头颅是凿伤痕迹。五具尸体就算是小孩,一个人搬运也很困难暴露风险也大。用衣服以特殊方式打结绑在一起,应该是为了方便拖动。从实际过程考虑,在山上行凶后就地掩埋是最合理的。在村中杀人后转移到山上掩埋更加困难和危险。之所以没有在30万人搜查中发现,可以解释为这些军人都在应付差事,而且也不大可能对全部山地全部挖开检查。有个细节可以反映这种搜查有多不靠谱,记者下放时正赶上抽水塘找人,这已经是事件发生后四年了。在中国如果有这种事,都得最先想到会不会溺水直接排查水域吧。所以埋藏地点即使不是第一现场,距离也应该不远。屠夫工具有凿子,还有锤子,杀牛时还有剥皮工序。所以剥掉头皮带走毛发,有可能,印第安人有此习俗;锤击牙齿可能是出于有咬伤反击后的愤怒。那么警方到底有没有追查过屠夫、渔夫这类职业人呢?没看到报道。既然导演都有此怀疑推论,警方不至于毫无作为,估计是查无结果。
        媒体报道,有40岁男子在前一天匿名报案说孩子在山上,第二天在卧龙山工地才被吴姓男子发现报案。后来警方一直找不到这个匿名者。假如他不是吴姓男子的同事,就说明匿名者极可能是凶手,一直住在附近,当他看到卧龙山在施工时想到了很快就会挖到尸骨。一时脑子发烧向媒体先行报料了。
        但是案件真实本身基本毫无切实头绪。如果真得如实拍摄,电影就会很简单很短,顶多在亲属的悲痛上做做文章。于是导演根据现有证据大胆演绎出了影片前后两大情节要点,所以还是显得有点生硬,诸多令人不解。

     2 ) 迷失的精英

    华城连环杀人案、李炯浩被诱拐、青蛙少年失踪事件统称“韩国三大未解悬案”,《杀人回忆》(2003)、《那家伙的声音》(2007)根据前两个案子改编,2011年2月,《孩子们》完成三大悬案的最后一击,横扫韩国票房。

    1991年3月26日,大邱5名抓火蜥蜴的少年失踪(媒体把火蜥蜴误报为青蛙,青蛙少年因此得名),青瓦台动员30万大军进行地毯式搜索,相关报道、传单、悬赏铺天盖地。在15年诉讼时效早已逾期的今天,案件仍未侦破。梳理这样一件令人备感无奈、无力的奇案,写实路线近乎当然选择,《孩子们》另辟蹊径,用失踪少年引出探案精英的“迷失”,在犯罪片里独树一帜。

    黄教授向学生们介绍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的理论,引用了一个著名的案例:1954年9月美国一个末日教派向信徒传达上帝的旨意:1955年12月25日洪水将摧毁世界,飞碟会来拯救他们。预言破产后,变卖家产、损失惨重、认知失调的信徒不仅没有幡然醒悟,反倒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接受了一个新的预言:他们的奉献和虔诚感天动地,使得上帝改变了计划。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与信仰相矛盾的事实会进一步巩固狂热分子的信仰。万傻不离其宗,为缓解认知失调(世界末日没有到来,也没有飞碟)带来的紧张、挫折和失败感,信徒绞尽脑汁都要证明自己辞职、捐献家产等行为的合理性,填补信仰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达到认知上的协调。

    作为心理学的重大突破,认知失调理论为研究信仰、信念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满腹经纶的黄教授不幸成为这一理论的注脚。

    黄教授关于青蛙少年的言论,让节目作假被电视台处罚的姜导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黄教授,时常紧锁眉头,看上去比咱们的股票专家还要忧国忧民。顺着他深邃、智慧的眼光,姜制片将怀疑的视线投向了失踪少年钟浩的家长。

    钟浩外出数小时,其母即慌忙报案,用母子连心的第六感就能解释吗?接到儿子失踪两月后打来的电话,做母亲的何以如此淡定?长达17秒钟的沉默说明了什么?

    沉着、内敛的黄教授长于逻辑分析,动辄引经据典,迅速征服了渴望一鸣惊人的姜导演。制作一部挖掘真相、锁定真凶的纪录片,走出事业上的低谷,就这么定了。

    登门探访,钟浩奶奶作出砍掉两人头颅的手势,意味着什么?黄教授上个厕所,钟浩父亲用得着那么紧张吗?未必厕所里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确信钟浩父母就是凶手的黄教授、姜导演联袂制造了一出闹剧:警方调集大批人马,在钟浩家掘地三尺,抽干了厕所,却并未发现预想之中的孩子们的尸体。针对包括钟浩奶奶手势在内的诸多疑点,神经过敏、捕风捉影的黄、姜二人只选择了有利于其观点的解释。

    黄教授的迷失,类似于以启蒙为己任的学者为传统、集权、权贵、谬论唱赞歌。除了利益驱动,还有什么蒙蔽了精英的良知和理智,导致他们执迷不悟?

    明知吸烟危害健康,包括医生在内的人群为何还要吞云吐雾?痴情女被负心汉骗得人仰马翻、油尽灯枯,缘何痴心不改?个人、集团和国家为什么会在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道路上滑向深渊?为什么助纣为虐的鹰犬犹如过江之鲫?

    回答这些问题,大可借助认知失调的理论,多达2000多项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心理学上一个最重要的发现:行为可以改变态度,说了就会相信、做了就会认可、选择了就会欣赏、付出越多就越喜欢越在意。

    名声扫地的黄教授认知失调越发严重,撞破南墙也不回头。2002年9月大邱卧龙山发现失踪少年的遗骸,已丢掉教职的黄教授居然认为是钟浩父亲转移而来。想想看,这些年钟浩家为何推平原来的房基盖新楼?姜导演忍无可忍,狠狠地给了黄教授一拳:“你这个王八蛋!”

    《孩子们》若就此结束,堪称2011年韩国电影之翘楚,可惜导演画蛇添足,影片后半部分被无节制煽情的韩流感淹没,总体质量大打折扣。而对于遇难少年的家人来说,影片唤起公众关注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已是莫大的慰籍。

     3 ) 大人们

    看了李奎满的新作《孩子们》,因为个人非常喜欢他前一部《RETURN》。

    《孩子们》是一部根据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与《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并列韩国未决悬案之1,2,3。事发1991年大邱的青蛙少年失踪,五位外出找青蛙的孩子们离奇失踪,后虽发动近30万警力搜寻,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可最后还是无一所获,2002年意外发现孩子们的骸骨,但并没有有效的线索,致使2006年诉讼时效过期,已无法由官方侦破,成为悬案。

    电影开始便告知了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因为对于在韩国公映的电影这样做并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但对于不谙真实的我而言,却冒出“啊,也许不要告诉我更好”的念头。观影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忖着,真实的占比是多少呢?李奎满导演惯常的悬疑制造手法并不适用于真实的故事结构,所以《孩子们》并不如《RETURN》那样的屏人气息,作为尽人皆知的真实事件,没有那么多肆意发散的空间,更引人关注的恐怕是事件中的伦理性。电影中的男主角——朴勇宇饰演的纪录片PD,在这一个悬而未决的案子中嗅出自己出路的香味,而和柳承龙饰演的社会学教授一起将“父母为了制造社会混乱而杀害了孩子们”的猜想推波助澜。待无止尽的考证、折磨一次次的碾过失去孩子的父母身心后,朴PD最后倒在自己的良知之下,进而成为真相的奋力追击者。

    我好奇的是朴勇宇和柳承龙的演绎是否在韩国真有其事,而其间对父母的斥责又经历了怎样的轮回。50%的真实与80%的残酷,造成的震撼截然不同。作为失去孩子的父母,万般撕心裂肺和千种无奈折磨之下,非但承受了常年盼不来回家,找不到凶手,寻不见尸身的惊人苦楚,还要承担被指为变态杀手的控诉,这样的桥段陌生吗?远在他国的人们,能够以这样的公演形式,放大种种歪曲和学界、政府、警力的不当,而我们却往往对着报刊上的各种离奇事件嗟叹。

    这是一部够格的好电影,虽然说不上惊悚,但表演到位、正中下怀。没有太多的镜头移位,长而缓慢像是父母摇摆放不下的心,开篇的红斗篷让人怀念起《辛德勒的名单》的那一抹红裙,一样的扣人心弦。既然真实,我就不希望它惊悚,并祈望永远不会重演。但李奎满上映时谈到创作的初衷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这件事,更希望凶手看到——这一点上,我担心的是如果凶手因此藏匿更深,那么真相难见天日。

    说句题外话,柳承龙、朴勇宇的出演,让我笃信这部电影的水平,对于韩国电影选片的驾轻就熟全权交给他们的审查体制。完善的商业电影分级制度,保证了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最少磨合,但我也明了忠武路上的人们用了多少抗争换来这一结果。而这边厢,各位名导天天为了社会风尘,嘴仗笔伐不断,自己份内的事,关乎如何定义和维护更多元的电影层次丝毫不上心,妄论电影产业的发展。

     4 ) 导演不是奉俊昊,主演亦不是宋蜀黍!!

    因为也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同样是未破的案件,所以看到很多人习惯将此片与“杀人回忆”对比~~结果,“杀人回忆”胜!!但,有这个必要吗??
    看片子之前特意看了下导演和主演,既不是奉俊昊亦不是宋蜀黍。每个导演自然有其个人风格。奉俊昊式的剥茧抽丝固然很吊胃口,但总不能每个拍悬疑片都拍成奉俊昊吧~~~
    而且,两个案件的背景也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仅从这个影片来看,不做对比,不以“杀人回忆”为标准,倒是部很不错的影片的~~
    ┉┉ ∞ ∞ ┉┉分割线┉┉ ∞ ∞ ┉┉┉
    看片子之前恰好看到几个朋友在校内分享的一个帖子:一个老奶奶,每日在地铁一号线分发寻找其孙女的传单~~应该与片子中的场景一样吧~~不过,片子中还有zf竭力寻找,军队的力量、媒体的力量、甚至连香烟上也有寻找孩子的广告。天朝最不缺的便是人了,前段时间说的拐卖儿童的事儿,不知有多少5个少年了~~
    ┉┉ ∞ ∞ ┉┉分割线┉┉ ∞ ∞ ┉┉┉
    韩片这几年似乎都讲述的都是现代故事。不若天朝的电影,算是集体穿越了,掉入古代就出不来了。毕竟我们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嘛!而且布景来看,韩片除了几部时尚剧是在江南、明洞一类地方,多是以农村为背景了。细想一番,泡菜国果然太小,不若天朝大片,天南海北的取景,那背景和80年代风景挂历似的艳丽。


    最后啰嗦一下,这海报肿么弄得和鬼片似的!!!豆娘换张海报吧!!

     5 ) 你不懂(大剧透,慎入)

    本来不想看的。
    我知道这故事难有结局。
    没看过《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没有结局的故事,没有答案的谜题,没有审判的义愤——这三个电影注定是导演愤怒而内敛的叹息。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以收视率为目标的电视剧制作人(PD),只关心自己节目的收视率,从一开始就与搜索孩子的电视直播节目争播出时间——他站在监视器后面,对这个大规模的搜索嗤之以鼻,冷漠而嘲弄;四年后,他为了赚取观众的眼泪,使自己的节目获奖而造假,因此被电视公司管理层“流放”到了卧龙山这个“偏远的”山村,这个悲剧的始发地,进入这些个被他嘲弄的,没有同情,只有利用价值的悲痛的父母亲中间。他不懂为人父母的心,不懂孩子被无缘无故夺取的父母的纠结与痛苦。
    但是,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又是极其认真的。他要制作一个东山再起的纪录片——靠找出凶手,靠解开他“能”解开的谜题。
    于是他发现了男配角,警察与同行都不相信的大学教授黄某。
    在剧中,黄某的每次出场,一言一行,无不气质出众、风度迷人、态度稳重。他引经据典,指出证据,他提出失踪儿童之一的钟浩父母为凶手。他向PD,也向所有的观众指出钟浩母亲的异常;他与PD去钟浩家拜访,认定钟浩的父亲掩藏着什么秘密。
    被利欲熏心的PD虽以记者的习惯提出了一点怀疑,但很快就被雄辩的黄某征服——其实,在他的物质心中,他应该巴不得钟浩的父母就是凶手吧!

    导演是成功的,他叙述的带入感很强。看的时候,作为观众,我想:是吗?当时确实应该是有这样的证据吧?那警察有查过这对有问题的父母吗?现实中的警察也像电影里的警察一样,对这么明显的证据视而不见吗?应该,就是他们吧?!

    接下来的一幕里,隆重的,宿命的,又混乱的镜头语言下,着装隆重的黄教授带着警察与记者团来到了钟浩家。
    在黄某的指挥下,工人们一点点粉碎着这对不幸父母的自尊与内心。疑点逐渐排除,笃定的黄教授风度翩翩的外表终于被焦躁所代替,最后,露出了他追求荣誉名声的偏执真面目。他疯狂了。
    PD看穿了黄,他觉悟了。而黄却还执迷不悟,导演为他设计的最后的电话,成功的流露出一个小人的可悲。
    然后,PD离开了。当他触摸到自己新生女儿的小手时,泪水沾湿了他的眼睛。或许,直到此时,他才终于理解了为人父母的心情,才真正感到了悔恨,对被伤害的钟浩父母的深深的愧疚。

    我们都犯了一个名为傲慢的罪。当我与黄某与PD产生共鸣的时候,我就成了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的混蛋。

    时间再过去十年,正如现实中故事的发生,孩子们的遗体偶然间被发现。PD赶回了村庄见证此刻。
    现实到此为止。
    后面这段我不是很喜欢,但是作为一个电影或许必须有始有终。
    我觉得对于孩子们,当然仍然不能算是结局;而对于主线,也就是男主角的心理历程,却给了一个完结:当女儿失踪的时候,当PD与观众们可能会永远失去女儿的时候,这个曾经冷漠嘲弄的男人,一定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这不再只是同情,只是愧疚,他彷徨无助的表情与眼神,他找到女儿之后升腾起的愤怒——他已经变成了父母们的一员,他终于算是懂了。
    他冲了过去,以受害者父母代言的身份,直面凶手。然而凶手非常强大,你以为一个大男人能够主持正义了,结果他只不过也是是差点丧命,令人联想到当年那些孩子的生命如嫩枝般轻易折断。
    “你没有证据,你已经过了诉讼时限。”
    是的,我认为这凶手的强大,其实是一个隐喻——残忍的命案却因为15年的诉说时限已过,杀人犯就能逍遥法外,不是凶手强大,而是法律体制的无情很强大!

     6 ) 其实凶手是他

            影片看到最后,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解释不清楚的地方,关于忠浩的父母我想疑问是最多的,影片中给的镜头也是最多的相比于其他父母。忠浩父母的种种行为难道你们就没有和姜PD一样去怀疑过么?
            首先,根据忠浩父母的怪异行为加上最后忠浩母亲的陈述,基本断定凶手就是忠浩他爸,其实他母亲始终知道她儿子没有死但不知道在哪,电话里她一直说那孩子不是她儿子,还说如果那天去找他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他知道他爸一定会杀了那些孩子,别忘了当时正在大选举。
           其次,杀牛的就是忠浩,十几年过去了,警察说有辆车停在忠浩家,却不进去也不动,姜PD到忠浩住的地方找到了决定性的线索,被忠浩察觉,但是杀牛的只是找到了他女儿暗示了下,让他明白不要再查了,他肯定不是凶手,如果是他早就把孩子杀了。看那个系带了吗?他见到人之后也明白了,是忠告他爸爸了。十几年前杀牛的才多大,这就是为什么快到最后的时候,姜PD去见忠浩妈妈,他妈妈说他们知道孩子死了,会舒服些,可见了孩子受的罪他就接受不了,片尾接电话这个妈妈知道是孩子,只是不说话,她每次接到电话都要去山上那个地方,这就是教授说的凶手不是每年每月来,而且经常来的原因了。还有最后影片结尾处,忠浩的爸爸牵着孩子的手,看似走向了天堂,其实是导演在暗示凶手就是忠浩的爸爸,都别忘了孩子走的时候是很痛苦的,虽然并不是很理解忠浩爸爸这样残忍的做法,可是又有什么用呢,现在想想忠浩爸爸死之前与自己的大哥不停的笑,那笑里不仅仅是对自己孩子失去的痛楚吧。
           我想大家还是没有认真看,知道忠浩妈妈见到尸体说什么吗,说我以为见到尸体会好受些谁知道他们受了那么多罪。见到尸体后,只有他反应最平凡,因为他知道那不是他孩子,而且感觉愧对于眼前的这个孩子,愧对与其他孩子的父母。
           以上部分引自以为豆友的解释,我觉得分析的很到位,原来我们都没有去认真看,我们都有去怀疑过,可是到最后我们又不断的击垮自己,带着绝望的难过的心情看完了整部电影。
          我想看完后再去看一遍影片,好好揣摩一下,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你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以上也仅是自己的观点,虽然有漏洞,但是各持观点,只是自己的理解罢了。

     7 ) 关于这部电影的新论点,大神们速度进来~~~~

    本人是今天上午才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看了一些分析以及评论。都觉得是屠宰场男或者是钟浩家人所为。
    接下来我讲讲我的看法,先将影片时间倒退,到一开始的地方,小钟浩披着红披风一路奔跑,说披风碰着地就会死去,那么这一说法是如何灌输进小钟浩的脑中的呢?我们暂且把这个放在一边,影片放映至3分45秒时,有一个小朋友跑过去帮钟浩将披风系紧,说这样披风就掉不下来了,当时导演给了捆绑手法的一个特写....这个捆绑的小孩儿叫元吉,也是受害者之一。接下来有一个人被轻描淡写的带过了一下,影片放映至一小时13分50秒时,钟浩的父亲和元吉的父亲在小饭馆喝酒,有一个青年让元吉的父亲少喝点酒,他叫元石,是元吉的哥哥,元吉的爸爸说他现在不是听老婆唠叨,而是听孩子们唠叨..这个时间是2001年之前(因为钟浩的父亲当时说自己得癌症了,死于2001年),那么孩子们能唠叨证明已经有独立的想法了,最起码也是7岁以上.因为韩国规定说男18岁以上就可以结婚,就是说这位哥哥至少25岁以上,..那么10年前1991年孩子们失踪,这位哥哥15岁,年龄有差,那我们再看看韩国兵役法,其法规定男子在20岁至30岁必须服兵役,兵役等级分为5级:
    5级已经是得过严重疾病但可独立生活者,短期军事理论培训
    4级是身体较健康可尝试1年的简单军事训练
    3级是22个月,身体受过伤但恢复良好,可执行军事任务
    2级是26个月,是基本现役
    1级是3年,是身体状况特别好而且本身从事相关行业者,一般为空军和海军。
    根据影片介绍捆绑手法是水手经常用的..在尸体旁也找到了一些子弹....
    好了,我就说到这里,接下来你们猜...因为我也是推测的,所以不能妄下评论....不喜勿喷!~~

     8 ) 后劲乏力

        《孩子们》还可以,但都有韩国电影的缺点,就是煽情过度。

        前半段的故事发展,可以说是精彩十足,引人入胜。案件摆出来,如何查案就成为看点。但电影并未向正常套路一样选择警察作为深入点,因为韩国警察一向无能,二是需要制造阴谋论的迷雾。所以记者和教授就临时成为了侦探角色,这给电影情节的推进带来了新鲜感,也为后来推论失败埋下了伏笔。

        前半段,电影视角等于两个“侦探”的视角,于是观众便理所当然相信了他们的论述。于是疑邻盗斧,孩子的父母也在电影镜头下显得十分可疑,两“侦探”和观众都充分被卷入其中。因此最后推论失败,伤心的何止两位“侦探”,观众也被玩弄得团团转。

        推论的逆转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推论的指向性,无论是从电影还是故事情节的角度上看,都是人为导致(电影是导演人为,情节上是教授人为隐瞒线索)。但导演安排这一场误导,意义何在?后来教授和记者的第二次交锋点出了玄机,不过是为了满足虚荣名利罢了。于是这一场误导便成为了媒体和围观者对案件本身的消费,而这正是现代消费主义的特征。因此这一场误导既解剖了部分案件内容,又批判了时代,电影镜头的冰冷是最好的诠释。

        到此为止,处理都相当出色,案件只是幌子,结果只是麦高芬,查案过程以及目的,才是亮点。所以当电影后半段回归到正常的“追凶”情节时,风格和节奏都已经改变,这破坏了前半段所营造的冷酷。哪怕后半段还是保持着“悬疑”和“刺激”,但也只能像大片一样依赖煽情、追逐、打斗得元素维持可观性。那么干嘛要后半段?无非是这个案件还有挖掘的元素而已,但往往是贪多嚼不烂。

     短评

    不行

    9分钟前
    • 八水水
    • 较差

    不要动不动就拿《杀人回忆》出来吓唬人,至少本片要比《那家伙的声音》要好很多,即使知道没有希望,也无法放弃对孩子生的那份渴望令人动容

    12分钟前
    • 桃色響尾蛇
    • 推荐

    虽然破案过程更逼真,确实比嫌疑人X身份更靠谱,一路也看得鸡皮疙瘩四起,现实意义也更大,可对我来说确实没什么震撼啊。

    14分钟前
    • 王稷和泡泡
    • 还行

    至少比《那家伙的声音》强多了,拿这片子和《杀人回忆》比是不公平的,《杀人回忆》是现象级的。作为类型片本片相当值得一看。至此,韩国三大迷案改编电影都看完了。

    15分钟前
    • 闲人
    • 推荐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2011)作为当代韩国三大悬案(《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里唯一有“结果”的一部,破案过程不是重点,韩国公选制度背景,孩子丢失后家长被怀疑的心理,等待制造轰动新闻的猎奇媒体,貌似科学实际上以唯心的方式破案的教授,这一切对五个失童家庭造成的影响才发人深省。

    1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韩国有不少离奇的案子,有生之年希望能知道真相。

    22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凶手,还没抓到

    23分钟前
    • 冲浪小子Z
    • 推荐

    屠宰工人真的都具备杀人的潜质!故弄玄虚的所谓悬疑,冗长的前半段是逗观众玩的,全国媒体和警察被导演+教授破案而牵着鼻子走,后半段是警察知道凶手也破不了案。片子几度使我昏昏欲睡,完全没有看《杀人回忆》时的惊心动魄。

    27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这个悲剧性悬案的魅力和话题性远大于电影本身,重演悲剧更多的是那些受害者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仅仅的陈述事实和事件的影响,影片的切入点让人有点失望。凶手算是找到了,却依旧逍遥法外,让人心有不干啊。★★★☆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看的胸闷,情感被带入的一点不差~

    30分钟前
    • 臭臭
    • 推荐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较《杀人回忆》,还是有所差距。前半部十分出彩,也颇为吸引人,但因为过于煽情以至于其后故事悬念性不强,结尾处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值得商榷。或许是因为真实故事改编缘故有所限制,如若似《杀人回忆》般的开放式结局,我想会提升很多。★★★☆

    31分钟前
    • Q。
    • 推荐

    题材是真的很感兴趣,但没有看“杀人回忆”那种一直很紧张的悬疑感

    34分钟前
    • 木头人
    • 推荐

    MB 我们这的苦事情估计还要多

    38分钟前
    • 凉白开
    • 还行

    泪奔TAT

    40分钟前
    • 宫廷阉割师大人
    • 推荐

    首先,千万不能抱着《杀人回忆》的期待去看这个。拍得还好吧,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想说的都说到了,反而没什么惊喜。有点抒情过度,在悬念上却没太真正下功夫,有点拍可惜了。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前一半时间里面真的被那个黄教授所提出的理论给迷住了

    45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那天之后,红色的披风再也没有飘起来过。

    4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凶手也在看···

    49分钟前
    • 虚拟人物。
    • 还行

    时间就像泥土之上的层层落叶,掩盖着一段令人无法释怀的伤痛。

    50分钟前
    • 还行

    虽然整部电影有点拖沓,前后脱节过度,但是对于叙事和镜头描写来说,做得还算不错。改编于1991年成为韩国三大悬案的5名少年失踪真实事件,但相信我,如果去看下当年报道合辑,更精彩!

    52分钟前
    • 马普尔老姐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